自动发货>收到卡密后>用"QQ登录"方式到本站>在线充值它
资源导航
当前位置: 博学网 >名师讲座 > 企业管理

资源简介:

【华为VS苹果】如何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每个企业都希望能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然而数据显示,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只有4~5年。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面对无法规避的行业下沉铁律,企业究竟有哪些路径可选,才能克服阻力、迎难而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星从财务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框架;并结合对228个细分行业上市公司24年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推导行业的演变趋势,搭建系统的分析框架;最后,通过分析苹果和华为两家企业的实践,具体讲解企业应对变化商业环境的两条路径。

活着才是头等大事

在1994年出版的管理类名著《基业长青》中,作者柯林斯和波勒斯选取了18个富有远见的企业作为样本,探究它们长盛不衰的成功经验,这些企业包括3M、美国运通、波音、花旗、福特汽车、通用电气等。

如今,20余年过去了,作者提及的这18家企业实现“基业长青”了吗?

个别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摩托罗拉;而那些尚存的企业,从其股票年化收益率来看,大于5%的并不多,甚至还有相当多企业收益率为负。

若仅以股票回报为评判标准,《基业长青》选中的18家企业,只有不到一半实现了“基业长青”。当然,仅以股票市场的变动来推断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完全准确,但至少可以将其作为市场评判的一项标准。

我们相信,柯林斯和波勒斯在写就这部富有影响力的著作之前,定是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精心挑选出了他认为可能“长寿”的,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42年,世界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仅30年。

再把目光聚焦国内,中国企业的一般寿命如何?

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生存时间不足五年的企业占比相当之高,达到56%;生存时间超过十年的企业,仅占17.8%。

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生存绝非易事,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彻底消失。真正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生存,是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这其中当然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脱离大环境独立生存,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不容忽视。

提高盈利能力是企业的重要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商业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于企业经营和投资会带来什么启示。

在此之前,先引入一个针对企业盈利的分析框架。

因为赚钱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只有赚钱,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

那么,如何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财务角度来看,有很多描述企业盈利能力的数据,比如净利润绝对值。某一企业今年的净利润绝对值为5000万,我们能就此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吗?并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企业的体量多大,因而也就无从判断“5000万”对这一企业意味着什么。

净利润率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标尺吗?

净利润率是净利润除以收入,假设一个企业的净利润率是10%,意味着只要卖出100块钱,企业就能挣10块钱。但它同样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其整体的收入规模仍然未知。

那收入规模是否可以作为衡量标准呢?也不行。

因为企业要想创收,会增建更多销售网点、招聘更多销售人员,以生产更多产品。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资源投入的总量,以财务术语表示,就是总资产。

最终,我们形成了“总资产报酬率”衡量投资回报,净利润除以总资产。这个公式说来容易,其实包含评价企业盈利状况的两个维度:效益与效率。

先看效益。

净利润是企业营收减去各环节资源投入之后的实际收入,很显然,实际收入越高,中间环节损耗越少,也即企业的效益水平越高。

再看效率。

虽然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承担的任务各不相同,但从财务角度来看,所有企业都在做同一件事——钱的循环,也即先投入钱,然后经过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再产出钱。

事实上,这体现了资产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钱首先转换为原材料资产,转换为产品资产,然后变成应收款资产,最后又变回钱。

钱每循环一轮,企业便获得一笔收入,循环次数越多,企业收入也越高。“总资产周转率”是收入总额除以参与循环的总资产,是一年内总资产的循环次数,衡量的是资产循环的快慢,也即效率。

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投资回报,就必须从效益与效率两方面入手。

我们将效率指标进行细化拆解,看有哪些影响因素。在实际的商业决策中,评价某项资产的效率,就是以该项目收入除以相应的资产。衡量指标有很多,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某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意即应收账款一年周转4次,每三个月周转一次。换句话说,企业把东西卖出到货款全部收回,平均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再比如“存货周转率”,某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为3,从买进原材料、做成产品、到卖出产品,平均要花四个月的时间。

数据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两项指标加在一起,大约需要160~17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年下来,企业的日常业务只能转两圈。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难以撑过三个月,因为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都积压在了应收账款、存货、甚至固定资产上。而一旦现金不能顺利回流,企业就很难再正常周转。

行业下沉,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明确企业盈利的财务框架之后,我们具体来看看什么因素影响企业的赚钱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行业环境的影响。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分析工具“五力图”。

五力图认为,决定一个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间的竞争、新进入者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谈判能力以及供货方的谈判能力。

上面的三种力量体现了行业竞争环境。

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净利润就容易下滑。回到刚才的财务公式,我们发现,行业的竞争环境显然会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而五力图中下面的两种力量,则体现了企业上下游的产业链环境。

当行业竞争渐趋激烈,企业下游(购买方)的选择变多,议价权也相应提升;同时,当购买方更为强势,还可以向企业争取更长的账期。

而企业与其上游(供货方)的关系则取决于原材料行业的供求关系、企业规模等。当企业上游更为强势,原材料的价格便会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供货方还会要求企业更快支付原材料账单。

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需要更早地给供货方付款,另一方面还面临购买方付款的延迟,那么,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就会变慢,效率也相应降低。

因此,行业的外部环境既会对效益水平产生影响,也会对效率水平产生影响。

五力图提供了行业的分析框架,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也没有展现出某一行业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一项实证研究。根据上市公司涉及的228个细分行业,提取了过去24年的数据,发掘出一些基本规律以帮助我们思考行业的发展变化。

首先,我画了一个坐标图,纵坐标是净利润率(效益);横坐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效率)。

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是横纵坐标的乘积,也就是说,如果在坐标图中随便找一个点,这个点到横纵坐标的距离与坐标图共同构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

我用上市公司所涵盖的228个细分行业过去24年的数据,研究了行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发现,大多数的行业走向是从图的“左上角”到“右下角”,也即从“高利润,低周转”走向“低利润,高周转”。具体的变化路径是先从左上角到左下角再到右下角。

为什么呢?

在“左上角”这一阶段,整个行业处在高利润水平,因而竞争还不算激烈;但随着更多企业的进入,竞争的加剧会拉低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也就是说,竞争会拉着行业向“下”走。

在坐标图中,竞争加剧会使整个行业向“左下角”移动,无法维持原来的投资回报率,整体行业进入优胜劣汰。

在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企业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内部运营变得更有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企业没有走出这一步,他们就在行业中消失了。生存下来的企业带领着行业进入右下角的“低利润、高周转”区间,整个行业进入成熟阶段。

从快速增长到优胜劣汰,再涅槃重生到成熟稳定,是大多数行业已经或者将要走的路。从左上角的高速增长到左下角的优胜劣汰就是一个行业下沉的过程,这种下沉是几乎所有行业不可避免的趋势,尤其是在商业环境快速变化的行业,下沉往往来得更为迅猛。

那么,企业如何应对行业下沉的铁律呢?要么向“上”走,要么向“右”走。

从华为和苹果,看应对行业变化的两条路

接下来,我们通过华为和苹果两家公司,看看它们是如何应对行业下沉的。

华为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们无法预判它的优良业绩在未来能存续多久,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的确做了很多《基业长青》一书中“富有远见”公司也没能做到的事,苹果也是一样。

那么,华为和苹果究竟是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让自己成为一家优秀企业的呢?

首先,我们从价值链分析入手,挖掘二者的核心业务能力。

二者都历经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不同的是,华为在底层的科学探索上投入更多。

我们根据财务数据,对比了两家公司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能力。

研发

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远超过苹果。2020年,华为的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大约在16%,苹果大约在7%。事实上,在过去的10~15年一直如此。虽然两家公司都很重视研发,但是苹果的研发主要围绕产品进行,而华为则会做一些底层科学技术的探索。因为这个原因,华为如今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2020年,从事研发的人员有10.5万,占公司总人数的53.4%,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7200亿,仅在2020年,研发费用支出就高达1400亿。正是在底层技术以及产品研发上的大量投入,造就了华为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采购、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由于苹果自己不做生产,它的供应链主要就是采购,2020年,苹果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大约是57天,也就是说,苹果在供应链环节自己是不需要投入资金的,相反,它可以占用供应商资金57天。华为的采购加生产环节需要多少天呢?华为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是30天,原材料存货与产成品存货的周转天数加在一起是35天。也就是说,华为是需要在供应链投入资金的,采购和生产环节占用资金的时间是5天。

销售

苹果的所有存货的周转天数只有6天,华为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0天。应收账款方面,苹果回收应收账款的周期是31天,华为是45天。而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苹果大约在7%,华为则为13%。可见,苹果在销售环节花了更少的钱,实现了产品更快的销售和更快的回款。这主要得益于苹果建立了一整套以苹果门店为核心的销售渠道。

总结来看,苹果在研发层面不及华为,但在采购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销售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总结

本质上来看,华为大力投入研发,苹果深入布局供应链、销售渠道等环节,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选择,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清晰的路径选择,才使得两家公司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回到我们前面表示行业发展趋势的图,向“上”走是效益的提升,它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向“右”走是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创新”和“管理”是企业两个永恒的主题。苹果和华为正是走了这样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才抵御了行业下沉的趋势。

活着才是头等大事

在1994年出版的管理类名著《基业长青》中,作者柯林斯和波勒斯选取了18个富有远见的企业作为样本,探究它们长盛不衰的成功经验,这些企业包括3M、美国运通、波音、花旗、福特汽车、通用电气等。

如今,20余年过去了,作者提及的这18家企业实现“基业长青”了吗?

个别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摩托罗拉;而那些尚存的企业,从其股票年化收益率来看,大于5%的并不多,甚至还有相当多企业收益率为负。

若仅以股票回报为评判标准,《基业长青》选中的18家企业,只有不到一半实现了“基业长青”。当然,仅以股票市场的变动来推断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完全准确,但至少可以将其作为市场评判的一项标准。

我们相信,柯林斯和波勒斯在写就这部富有影响力的著作之前,定是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精心挑选出了他认为可能“长寿”的,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42年,世界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仅30年。

再把目光聚焦国内,中国企业的一般寿命如何?

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生存时间不足五年的企业占比相当之高,达到56%;生存时间超过十年的企业,仅占17.8%。

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生存绝非易事,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彻底消失。真正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生存,是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这其中当然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脱离大环境独立生存,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不容忽视。

提高盈利能力是企业的重要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商业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于企业经营和投资会带来什么启示。

在此之前,先引入一个针对企业盈利的分析框架。

因为赚钱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只有赚钱,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

那么,如何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财务角度来看,有很多描述企业盈利能力的数据,比如净利润绝对值。某一企业今年的净利润绝对值为5000万,我们能就此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吗?并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企业的体量多大,因而也就无从判断“5000万”对这一企业意味着什么。

净利润率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标尺吗?

净利润率是净利润除以收入,假设一个企业的净利润率是10%,意味着只要卖出100块钱,企业就能挣10块钱。但它同样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其整体的收入规模仍然未知。

那收入规模是否可以作为衡量标准呢?也不行。

因为企业要想创收,会增建更多销售网点、招聘更多销售人员,以生产更多产品。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资源投入的总量,以财务术语表示,就是总资产。

最终,我们形成了“总资产报酬率”衡量投资回报,净利润除以总资产。这个公式说来容易,其实包含评价企业盈利状况的两个维度:效益与效率。

先看效益。

净利润是企业营收减去各环节资源投入之后的实际收入,很显然,实际收入越高,中间环节损耗越少,也即企业的效益水平越高。

再看效率。

虽然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承担的任务各不相同,但从财务角度来看,所有企业都在做同一件事——钱的循环,也即先投入钱,然后经过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再产出钱。

事实上,这体现了资产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钱首先转换为原材料资产,转换为产品资产,然后变成应收款资产,最后又变回钱。

钱每循环一轮,企业便获得一笔收入,循环次数越多,企业收入也越高。“总资产周转率”是收入总额除以参与循环的总资产,是一年内总资产的循环次数,衡量的是资产循环的快慢,也即效率。

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投资回报,就必须从效益与效率两方面入手。

我们将效率指标进行细化拆解,看有哪些影响因素。在实际的商业决策中,评价某项资产的效率,就是以该项目收入除以相应的资产。衡量指标有很多,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某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意即应收账款一年周转4次,每三个月周转一次。换句话说,企业把东西卖出到货款全部收回,平均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再比如“存货周转率”,某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为3,从买进原材料、做成产品、到卖出产品,平均要花四个月的时间。

数据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两项指标加在一起,大约需要160-17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年下来,企业的日常业务只能转两圈。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难以撑过三个月,因为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都积压在了应收账款、存货、甚至固定资产上。而一旦现金不能顺利回流,企业就很难再正常周转。

行业下沉,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明确企业盈利的财务框架之后,我们具体来看看什么因素影响企业的赚钱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行业环境的影响。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分析工具“五力图”。

五力图认为,决定一个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间的竞争、新进入者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谈判能力以及供货方的谈判能力。

上面的三种力量体现了行业竞争环境。

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净利润就容易下滑。回到刚才的财务公式,我们发现,行业的竞争环境显然会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而五力图中下面的两种力量,则体现了企业上下游的产业链环境。

当行业竞争渐趋激烈,企业下游(购买方)的选择变多,议价权也相应提升;同时,当购买方更为强势,还可以向企业争取更长的账期。

而企业与其上游(供货方)的关系则取决于原材料行业的供求关系、企业规模等。当企业上游更为强势,原材料的价格便会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供货方还会要求企业更快支付原材料账单。

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需要更早地给供货方付款,另一方面还面临购买方付款的延迟,那么,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就会变慢,效率也相应降低。

因此,行业的外部环境既会对效益水平产生影响,也会对效率水平产生影响。

五力图提供了行业的分析框架,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也没有展现出某一行业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一项实证研究。根据上市公司涉及的228个细分行业,提取了过去24年的数据,发掘出一些基本规律以帮助我们思考行业的发展变化。

首先,我画了一个坐标图,纵坐标是净利润率(效益);横坐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效率)。

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是横纵坐标的乘积,也就是说,如果在坐标图中随便找一个点,这个点到横纵坐标的距离与坐标图共同构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

我用上市公司所涵盖的228个细分行业过去24年的数据,研究了行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发现,大多数的行业走向是从图的“左上角”到“右下角”,也即从“高利润,低周转”走向“低利润,高周转”。具体的变化路径是先从左上角到左下角再到右下角。

为什么呢?

在“左上角”这一阶段,整个行业处在高利润水平,因而竞争还不算激烈;但随着更多企业的进入,竞争的加剧会拉低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也就是说,竞争会拉着行业向“下”走。

在坐标图中,竞争加剧会使整个行业向“左下角”移动,无法维持原来的投资回报率,整体行业进入优胜劣汰。

在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企业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内部运营变得更有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企业没有走出这一步,他们就在行业中消失了。生存下来的企业带领着行业进入右下角的“低利润、高周转”区间,整个行业进入成熟阶段。

从快速增长到优胜劣汰,再涅槃重生到成熟稳定,是大多数行业已经或者将要走的路。从左上角的高速增长到左下角的优胜劣汰就是一个行业下沉的过程,这种下沉是几乎所有行业不可避免的趋势,尤其是在商业环境快速变化的行业,下沉往往来得更为迅猛。

那么,企业如何应对行业下沉的铁律呢?要么向“上”走,要么向“右”走。

从华为和苹果,看应对行业变化的两条路

接下来,我们通过华为和苹果两家公司,看看它们是如何应对行业下沉的。

华为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们无法预判它的优良业绩在未来能存续多久,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的确做了很多《基业长青》一书中“富有远见”公司也没能做到的事,苹果也是一样。

那么,华为和苹果究竟是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让自己成为一家优秀企业的呢?

首先,我们从价值链分析入手,挖掘二者的核心业务能力。

上图的上半部分(黄色框)是苹果的价值链,下半部分(蓝色框)是华为的价值链。二者都历经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不同的是,华为在底层的科学探索上投入更多。

我们根据财务数据,对比了两家公司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能力。

●研发

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远超过苹果。2020年,华为的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大约在16%,苹果大约在7%。事实上,在过去的10-15年一直如此。虽然两家公司都很重视研发,但是苹果的研发主要围绕产品进行,而华为则会做一些底层科学技术的探索。因为这个原因,华为如今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2020年,从事研发的人员有10.5万,占公司总人数的53.4%,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7200亿,仅在2020年,研发费用支出就高达1400亿。正是在底层技术以及产品研发上的大量投入,造就了华为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采购、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由于苹果自己不做生产,它的供应链主要就是采购,2020年,苹果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大约是57天,也就是说,苹果在供应链环节自己是不需要投入资金的,相反,它可以占用供应商资金57天。华为的采购加生产环节需要多少天呢?华为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是30天,原材料存货与产成品存货的周转天数加在一起是35天。也就是说,华为是需要在供应链投入资金的,采购和生产环节占用资金的时间是5天。

●销售

苹果的所有存货的周转天数只有6天,华为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0天。应收账款方面,苹果回收应收账款的周期是31天,华为是45天。而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苹果大约在7%,华为则为13%。可见,苹果在销售环节花了更少的钱,实现了产品更快的销售和更快的回款。这主要得益于苹果建立了一整套以苹果门店为核心的销售渠道。

总结来看,苹果在研发层面不及华为,但在采购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销售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总结

本质上来看,华为大力投入研发,苹果深入布局供应链、销售渠道等环节,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选择,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清晰的路径选择,才使得两家公司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回到我们前面表示行业发展趋势的图,向“上”走是效益的提升,它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向“右”走是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创新”和“管理”是企业两个永恒的主题。苹果和华为正是走了这样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才抵御了行业下沉的趋势。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本月排行

  1. 1【李永乐】品书:从一到无穷大

    9.6 GB

    76868546次浏览

    开放课程

  2. 2【张宏杰】历史学者:中西文明对比15讲

    9.7 GB

    4564635次浏览

    世界历史

  3. 3【马红漫】行为经济学通识课

    9.6 GB

    76575675次浏览

    金融频道

  4. 4【林超】给年轻人的跨学科工具箱

    9.6 GB

    5467676次浏览

    学习窍门

  5. 5【刘海龙】传播理论通识课

    9.8 GB

    657678865次浏览

    开放课程

  6. 6【建筑艺术】柳肃教授讲中西建筑文化

    9.8 GB

    4656775次浏览

    家居建材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