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发货>收到卡密后>用"QQ登录"方式到本站>在线充值它
资源导航
当前位置: 博学网 >名师讲座 > 战略管理

资源简介:

 【德哥】产品竞争与迭代

“小米下一代是什么?”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们可能是又一次逼近了对终极手机的想象。”
做公司有两点很重要。一方面要知道自己优势,另一方面要想象未来。如果两个圈没有交集,要迅速改变。如果两个圈有交集,要把交集的部分迅速放大,这可能是未来。
小米联合创始人德哥:产品竞争与自我迭代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小米生态链负责人
2017年4月,是小米成立7周年。
我分享下我这7年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 “三个没想到”。
第一,没想到这么大规模。
因为今年按雷总的目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米应该稳稳地过一千亿的营收,我没想到有这么大规模。
当我们卖出第一个30万台手机的时候,用了不到三个小时。我们迅速修订了这个目标,我们觉得这不是1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有可能做成一家10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
第二,没想到这么长时间。四年做一个上市公司,大家分钱,啥都不耽误,多美好。忽然打到第七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路还长着呢。
第三,没想到这么痛苦。
所有创业的人都应该感受的到,当你真正创业了,远远比你想象的痛苦。我觉得创业非常像在大学里谈恋爱,短期的记忆是痛苦的,长期的回忆是美好的。
创业就是这样的,创业过程中每天都是痛苦的,只有你退休以后,坐在家里回想起来你还做了一件你非常想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对社会有意义,那是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创业。
也有人说德哥,小米将来上市了,你还干点什么?这事其实挺痛苦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大机会是有限的,对我来讲,很难找到另外一件比做小米更刺激的事情了。我也希望团队的人理解,大家踏踏实实把小米这件事干好就不错了,不要再有别的想法。
有一次我去拜访了一个企业界的老前辈,他两次实操过一千亿的过程。所以我就问他到底是什么因素能够让一个企业长大,从零到一千亿?大家都知道外界的因素是机会,但我就想知道内因是什么。他的回答就两个字——吃亏。
由此我一下子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别人问李嘉诚,你生意做的这么大,到底怎么做的呢?他说最核心的是当你能挣十块的时候,挣八块。
这两个原则,跟今天小米高性价比逻辑是完全一样的,性价比是很重要的。
▌做生意如何看清商业本质?
对任何一个领域的产品而言,如何认定它的本质,非常重要。
我们做任何行业,都要把这个行业的本质看清楚。因为只有当你知道它的生意本质的时候,才能掌握住节奏。只有当你对产品定义清楚了,你才会发现,你的思考方式和策略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我们在做小米移动电源、小米插线板和小米净化器这三款产品的时候,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去找到我们的打法的。
尾货生意:小米移动电源
要掌握住一个生意的节奏,你首先需要认清它的生意本质。这是我们做小米移动电源的时候得到的收获。
大概在2011年、2012年,小米刚出完小米1手机,该出小米2手机的时候,我们当时想做移动电源,就组织了一个小分队。最后做出来的产品,成本大概一百多,我们卖两百多。
一年下来,我们大概卖了两万多支移动电源。我说算了不要干了,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懂移动电源到底是什么生意。
2013年年初,深圳有个兄弟来找我,说有便宜的移动电源,问我能不能卖。我说移动电源山寨电芯是很危险的。他说电芯是苹果的尾货,很安全。我这才知道,移动电源生意的本质是尾货生意。
看到这一点,小米还不能干,为什么呢?
因为小米的产品逻辑是单品海量,一个产品通吃。但是当时苹果这种型号的电芯数量不足,不符合我们单品海量的逻辑。
不过,商业社会是一个信号学的世界,任何一个商业信息背后都有它的信号。
2013年4月份,联想发了一个通告,说联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供应商了。这背后有两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说全世界人民都不做笔记本了,所以联想最大。
第二个信号,是说笔记本里面的标准电芯一定会出现全球的尾货,那个时候PAD的量很大,笔记本的量在下降。
我们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是全球1860的标准电芯可能有全球的尾货出现。这时候,移动电源就很适合我们干了。所以我们马上投了一家小公司,它原来是给日本做手机ODM的。我们跟他讲不要再做ODM手机了,全力转做移动电源。
那一年的12月份,我们推出了69元的小米移动电源,那是全球移动电源产业的不眠之夜。我们用一年时间,占据了中国移动电源市场40%的规模,我们每年需要采购全球1/7的1860电芯。
所以说,进入任何一个行业,要把这个行业本质看清楚。只有当你看清楚了,你才能够去捕捉机会,然后利用这种机会。
蚂蚁市场:小米插线板
我再讲一个例子,就是小米的插线板。做插板这个领域,我开始思考一个逻辑,叫做蚂蚁市场。
什么叫蚂蚁市场呢?
在美国,有很多产业是这样的:四五家巨头垄断了这个市场的80%,向80%的大众国民用户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此外还有20%的细分市场。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状态。
但是中国这个国家太特殊了。过去30年里,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常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蚂蚁市场,而这些领域里没有巨头,这就是蚂蚁市场。
插线板就是其中一个蚂蚁市场。在中国的插线板市场里面,“公牛”是最大的,占30%。排第二名的叫“突破”,占3%不到。第三名统计不出来了,市场被所有小厂子完全瓜分掉了。
这之后,我们又我们发现,传统的插线板得不到重视,放在桌子底下,很不方便。有人说插线板放在桌子上多好,方便,而且我们需要USB插口。所以插线板这个市场:第一,有需求;第二,这是蚂蚁市场。
所以我们找到了这个市场的第二名,北京的“突破”,跟“突破”一起,去做美轮美奂插线板,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我们当时怎么定义这个产品的?
第一,是外观一定要做到美轮美奂,让人们愿意把它放在桌子上。
第二,我们看到的插排都是又大又蠢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插线板做到极致的最小体积。
第三,我们要从内部结构上完全改革改良传统插线板的状态。
第四,很有趣一点,就是你看所有的插线板,因为它是塑料做的,侧面看着有斜度。我们要把斜度几乎做到尽可能小。
我们用完全极致的逻辑,最小的体积,最精致的工艺,最安全可靠的设计,做出了小米插线板。
今天你们要到超市去看一看,可能到处有跟小米插线板一样的插线板了。这个产品最大意义,是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战略物资:小米净化器
你做每个产品,打每一仗,都要对这场战争的本质有认识。只有当你定义清楚以后,你才会发现,你的思考方式和策略会变得完全不一样,知道要按什么逻辑备货,按什么逻辑做这款产品。
对于小米净化器,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战略物资。为什么我们叫它战略物资呢?
因为在北京这种雾霾下,净化器的属性完全转变了。它不再是普通的民用商品,而是跟地震以后的账篷、核战争以后的面具一个属性,所以我们管它叫战略物资。
我们是怎么把小米净化器做出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2013年初、2014年底的时候,小米生态链刚开始干,需要样板工程。以当时的雾霾的状态,我认为净化器这款产品有可能做出样板来。我们就开始到处去看公司。
我们选择了跟创业级的团队合作,想把产品定义到准专业级这一层,跟布鲁雅尔在一个水准上。
净化器这个产品有时间轴。如果在每年的10月份雾霾期来之前,这个产品不能做出来上市,错过打仗时间,这一仗就没法打了。所以我们至少要预留十个月的开发时间。
那么,我要找谁来做小米净化器呢?我就开始翻我通讯录,找一找过去熟悉的兄弟,看看谁适合出来打仗。我发现了一个人,他叫苏峻。在北京当大学老师的时候,我还跟他开过一个小设计公司。
我之所以想找他,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熟悉,交流成本很低。第二,他是老师出身,能忽悠。你要组队的话,能忽悠是很重要的。第三,他是设计师,所以他对产品的把控没有问题。第四,我认为他的职业未来没前途,最多是一个大学校长。
我约了他在老舍茶馆里面见的面,跟他讲净化器这一仗多么有机会,有可能在几年时间里做成一个百亿级的企业。从一个老师出身,三年能做出一家一百亿公司,你就成仙了。这是一个成仙的机会。
苏博士最后同意加入了。那个时候,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我告诉他这一仗应该怎么打。
第一,迅速组队。组什么样的人呢?我建议他组日本人的队伍,完全去挖日本的公司里的工程师。在这个世界上,日本人做电器还是不错的。
第二,迅速找对标公司,一票做到1000块以内。
第三,找日本工厂。跟日本公司合作非常稳定,而且它们都非常忠诚。
当时是2月份。我们希望用十个月时间从零开始,设计、制造,摆平所有供应链体系,10月份出产品很紧张。
所以那个时候,真的一天当两天用,每天12小时、14小时地工作,一周干七天,完全进入了创业状态。我记得反正三年下来,苏博士的头发都白掉了,而且还少了。
另外,为什么我讲商业社会的信号很重要?
那一年,也就是2014年的年初,市政府有一个官员来找我们,是我负责接待的,他跟我说北京要开APEC。APEC一开,北京的雾霾会比往年晚来一个月,我们又多一个月研发时间。
11月8号,我们发布了小米净化器。第一年卖了不到100万台,可能有10亿多一点的收入,第二年卖了200万台,收入17亿。
苏博士在第二年时候做了一次融资,按10亿美金估值,基本就是70亿人民币。所以我跟苏博士讲,三年还你一百亿,两年给你70亿,剩下一年自己弄吧。
三个小米的产品案例总结下来,说明了要把一个生意做成,先了解它的生意本质,是多么重要。
只有真的了解了一场商业战争的本质,你才有可能打赢它。
▌小米将是杂货铺还是国民公司?
因为小米买的东西很杂,所以有人说小米是杂货铺,但其实我们每一个布局都有严格的逻辑,我们更像一个国民公司。
有一年,忽然有大量媒体报道人们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我们意识到,这是个信号:舆论正在帮我们教育市场。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进去收割它,享受红利——我们应该做电饭煲。
其实,我真的对只做一家电饭煲公司不感兴趣,那充其量只是一家卖锅的公司。而我们做饭煲的这家公司,对其未来定位在于精准的渠道。
精准渠道须大数据公司布局
大家想一想,当只有这家公司可以做出IH压力煲的时候,它还是普通的电饭煲公司吗?它将成为有科技制高点的公司。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给这家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做出这个世界上难度系数最高的锅,也就是IH压力煲。这种电饭煲升温迅速,加热均匀,焖制过程也可精准控制。这是第一个台阶,属性的改变:从卖锅的公司,成为一家高科技公司。
第二个台阶是,当这些锅能够相互连接、和手机连接、可以远程控制,其制造者就开始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因为锅有了手机的早期属性——可以相连。而互联网公司比科技公司还要酷一点、值钱一点、含金量高一点。
第三个台阶,当这家公司一年卖出两千万支联网饭煲的时候,它得到的就是大量信息:用户几点开饭、吃什么米、经常吃米饭还是吃粥、每天做几顿饭、在中国哪个位置更多用我的饭煲等等。这家公司会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含金量更高了。
但这仍旧不是我想要的公司。
当饭煲可以联网,我就可以精准地知道你每天喜欢吃什么样的米;你的一袋米快吃完的时候,我还可以通过饭煲的APP把大米卖给你。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田间地头直接把大米卖到你家厨房的锅里。
这个世界永远是效率高的打败效率低的。所以,离人越近越有竞争力,路径短的打败路径长的。
早年,粮店还存在。为什么粮店后来干不下去了?被超市颠覆了。因为超市的效率更高。后来,粮油副食品开始在网上售卖,人们也不愿意跑商店了。
在过去一百年中,渠道是强权的:谁有渠道谁牛。未来的一百年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在未来二十年,渠道将依然是强权的,依然是王者。
不同的是,那时一定是高效率渠道打败低效率的,短通道渠道打败长的——如果你创业要做渠道方面,就要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杂货铺”在为国民企业布局
世界上的渠道分为几种呢?
传统渠道。包括地推渠道、传统店面渠道。
互联网渠道。分为阿里这种自由市场式电商渠道、京东这样的百货公司电商渠道,还有小米这样的品牌电商。小米是一个专卖店,更多卖自己家东西。
其实,还存在第四种形式,也就是遥控器电商。所有的硬件都可以联网、智能化。当这些硬件具备手机属性的时候,就开始具有一个新属性,就是渠道:只要你卖的量大,这些都是渠道。净化器可以卖滤芯。电饭煲可以卖大米。
我们的净化器在本质上也是一个渠道公司:它也是大数据公司,也是互联网公司。
因为它所有产品都互联,可以最精准知道每家每户的空气质量:有一个大数据图,一下子就能看到北京那个地方空气质量差,那个地方空气质量好,比政府报的时候还准。当你没有滤芯的时候,还可达到一键让滤芯到家。
这也是精准的渠道公司,而且,不仅于此。
一个人买了小米的净化器,回家后打开,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家中空气比较干燥。我们推送一条信息给他:兄弟,你家里空气比较干燥。尤其在北方的11月份以后,建议你使用加湿器。如果你需要加湿器,你可以按一个键,明天小米加湿器送你家。
这个人买了加湿器以后,每天加水使用,觉得效果非常好。接着,他可能还会接到一个推送:兄弟,我们建议你添加纯净水。因为你家水质数据显示不太好,我建议你买一个净水器。如果你需要净水器,按一个键,明天净水器送你家。
一个推荐一个,这是一个“打都打不死”的电商:因为这个自动贩卖机是你自己花钱请到你家去的。
我们今天对耗材的布局,都是为了未来享受渠道优势和红利。所有的硬件产品相连,都是遥控器电商,都是渠道。
未来三年后,小米将会迎来巨大的渠道红利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布置大量的产品品类。否则,到时候渠道管子修得很粗,没有东西就该傻了。
你要把问题的本质看透,到底是在用什么逻辑干这件事情。这样才能够在别人骂你是“杂货铺”的时候顶住压力。
我们做的都是民生产品,是80%的人都用得到的刚性产品。
产品、品类都是刚需,我做的品质又很好,价格又会便宜,我拥有自己的渠道,那么下面的成长对我来讲只是时间问题。只要给我三五年的时间,就会成长为有强烈国民属性的国民企业。 最伟大的一家企业就是国民企业。
▌小米的生态链管理
我分享一下小米的生态链管理体制。
我们有90家公司,这是一个不控股的公司群,所以它的管理就很有趣了。最早的时候,面对生态链这个陌生领域,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干,不知道方向在哪儿。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订立了几个原则。
决策机制:包产到户、集体制、议会制
第一年,对投资人来说,我们用的是包产到户制。兄弟这个公司是你投的,你一带到底,这就是你家的。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成长非常快,把决策权下放到第一线去,一个人负责到底,就像银行的柜员制一样。
后来发现这种机制有问题,我们发现投资人短板可能会成为这个公司短板,所以第二年我们进行调整,叫集体制。我们有六个核心的产品经理,也是投资人,这六个人集体决策一些事情,集体负责多个公司。
所以在小米生态链里面我们投哪家公司是由这六个产品经理决定的,而不是由我决定的。很多人找我说,能不能投我这家公司,我说我没有这个权力。当我搭建这个机制的时候就把决策权放给了一线的产品经理,所以我只有否决权,我没有投票权。
比如说一个兄弟跟我讲,德哥,成人用品最近不错,利润也很好,适合我们进去洗一把。我说,算了,我们不做。我给自己画了一条线,这线最下面的事情不会碰,我会碰上面的事情,比如找方向、找资源、布局。
第三年,我们发现集体决策也有问题。我们开始引入新的机制——议会制。
那个时候我们除了投新公司,还面临管理七八十家生态链公司,我们把这个体系看成一个小国家,这些产品经理是议员。西方三权分立就是这样,你想做一个巨大的企业,你要摆平所有的议员,整个议会都听你的。
总体上,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人口红利。我们要求做任何决策,想任何问题永远站在80%用户的立场上去想,这非常重要,这才是享受人口红利的一个经营逻辑。
我做梦都会乐醒,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红利时代。
品牌建设:先增速,后品牌
我们讨论几句品牌,品牌带给我们困惑也很多。我们今天抽两个纬度讲。
这些生态链公司到底什么时候做自己的品牌比较合适?我经常跟他们说,作为生态链公司,最重要的一个纬度是高速度的增长,不要上来就做牌子,这不是最重要的。一旦进入品牌积淀和推广,成本会非常高。
我给生态链公司设了几个权重:
第一,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提高用户的数量和质量;
第三,持续保持技术制高点;
因为当一家公司没有技术制高点的时候会被各种因素绑架,被渠道绑架、被运营商绑架,所以一定要占据持久技术制高点,不放弃每一次技术迭代。
第四,品牌。
今天的公司对品牌的认知跟历史上完全不一样了,品牌实际上可以往后放的。昨天我见了做锁的团队,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是在痛苦怎么推广自己的品牌。当我们沉下心来一分析,锁这个领域其实是一个弱品牌认知的领域,它是强渠道的领域。
你们家家都有门锁,谁知道自己家的锁是什么牌子?这是弱品牌认知。当一个领域是弱品牌强渠道属性,这家公司一直努力树立自己品牌,这显然不对,所以一定要把企业看透。
理论依据:精准打击、特种部队
当我们想好了要怎么做,还得给自己找一些理论依据。生态链这一战,我们叫精密的战争,需要找一些理论依据来支撑。
任何一个时代,最先锋的理论一定是军事理论,而不是商业理论。军事的输赢要命,商业的输赢要钱。最先进的军事理论,无非是两点:第一,精准打击。第二,特种部队。
精准打击
比如,在传统的战场里,我打一个山头,肯定是一百门山炮齐发,一平米两个弹坑,总有一炮打到你。其实传统的一些白电企业做产品就是这样,我做一百款空调,总有一款你喜欢,这就是传统企业的逻辑。
但是今天战场上是精确打击的。就像打海湾,我清楚知道我的用户画像,一炮打倒你。单品海量做,这个好处是让所有产品价格都降低,效率提高。
特种部队
传统的战争靠人海战术。如果小米自己做所有的生态链产品,我们可能要堆上万人才行,但是我们采用了投资的方式,投了一批在这个领域里面的特种部队,就不需要堆那么多人了。
我们背后有五角大楼、有航母群,我们告诉他哪有重要的商业机会,我们给他提供生态链背书,我们帮助他融资,我们帮助小股部队在前面斩首行动,我们用军事理论来做今天的商业。因为军事理论是任何一个时代最先锋的东西。
我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你做战略性的事情,一定要想清楚按照什么逻辑做再动手,想透了再动手。
▌企业如何保持快速增长?
小米创业前三年,第一年做了126亿,第二年314亿,第三年743亿,后来可能780亿,今年大概1000亿,基本上以这样一个速度成长。
所以经常有人问我,小米的增长是不是太快了?因为一家公司增长太快了,不是什么好现象。像人一样,长太快会不健康。但是互联网公司的速度,跟传统公司确实有差异的。
竹林效应
传统的公司,像一棵松树,可能需要用30年、50年的时间慢慢长大,一百年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松树往往会在枝繁叶茂的时候轰然倒下。今天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就是这样,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儿,轰然倒下,救都没得救。
而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雨后的春笋能一下子成长起来,如果环境成熟,三年时间就能迅速长成一棵参天的竹子。但是竹子的问题在于生命周期很短,它需要不断新陈代谢。
所以小米做生态链的模式就是要把小米打造成一个竹林一样的公司,而不是松树一样的公司。我们通过投资发现我们的竹笋,把公司变成一片竹林。
竹林公司比松树公司更稳定、安全,因为它能完成自我新陈代谢,扩张起来没边界。我想扩张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投一家公司就起来了。这就是竹林效应。
一把手理解产品很重要
虽然说互联网公司成长速度更快,但其实传统企业也能保持很高速的增长。
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有100%的增长,当我和外界做了很多交流后才发现有很多传统企业,他也能够保持百分之百的增长,并且持续保持很多年。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和碧桂园的杨主席交流的时候,他分享了他做企业的感受。
碧桂园作为一个传统的房地产企业,他前16年连续100%增长。很多一千亿以上规模的公司,他都是在某一个时段超高速增长,用这个高速的速度冲起来的。所以一家公司成长有重要的维度叫速度。
我们后来用四句话总结了杨主席的分享,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第一,永远要做最大的市场。
我今天必须说一句,未必都适用于大家。不同性质的公司关注市场逻辑完全不一样的,有些公司注定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这个理论不是有普遍性的,但是是有代表性。
第二,  有取舍。
在中国,每个市场都庞大无比,有14亿人口红利,所有的领域都有机会,但不证明你都能干成。所以要有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很重要,这才能聚焦。碧桂园从来不进一线城市的,都是做三四线城市最好的房子,这是有取舍。
第三,追求性价比。
就是要做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大家会有一个误区,就是会觉得高性价比的公司low。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让更多的人用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好东西,这才符合人性,做一家公司绝对要符合人性。
最后一点很重要,老板是行家,深刻理解产品。
企业一把手如果不懂商品,可能指挥不到点上。我记得杨主席说,他是泥瓦匠出身,工地上看一眼就知道成本是多少。所以老板是产品家,企业一把手深刻理解产品,这非常重要。
在中国做一家小公司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市场太大了。但是如果你要做一家大公司,就要靠运气。所谓运气就是,是不是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所有的大公司都是时代造就的,不是这些人自己造就的,这是一个逆向选择。所以你要看清楚这个时代,成全什么样的公司极其重要,如果想干大公司的话,不要贸然去做。
互动问答
有位大佬说过,学习成功的案例是没有用的,失败的才有用。我们今天学小米成功的案例到底有用吗?
我分四个维度回答。
第一,今天中国的大佬说话都是要搏眼球的,所以你要乘以0.8,不要全信。
第二,不管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有参考价值。这就像我们学棋,要背棋谱,要复盘,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第三,所有已经发生的商业案例都是彼时彼地的。商业最美妙的是变化,有时间轴的,你一定要知道环境是变化的。
对过去的研究和学习肯定很重要,但是时间轴不能照搬。就像小米经验一样,很多人问,德哥你能不能告诉一个成功的办法,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满机场放着很多成功学的书,但是很少有人因此成功。
第四,你看到的和媒体宣传的企业的案例并非完全真实。
我做小米的时候,外面有各种对小米战略布局、成败案例的解释,但我深入其中发现跟我讲的不完全一样。也许我们某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完全靠误打误撞靠运气。
有的时候运气确实占据很大的成分,所谓过去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不一定就是最真实的那一部分。像我这样的亲身经历过的分享才更有价值。
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销售渠道主要是网络直销,可回头一看VIVO和OPPO异军突起,现在小米线下布局如何,销售所有产品吗?
早年小米完全用互联网渠道来卖手机是没问题的,但是互联网渠道只能下沉到中国一二线城市,无法下沉到三到六线城市,所以,2014年后,小米手机的销售遭遇了天花板。
而VIVO 、OPPO长年耕耘在三、四线城市,当遇到换机潮,再往下沉走到三到六线城市,就很容易,于是他们迅速把线下换机潮的事情搞定。
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我们在过去两年里想沉也沉不下去,根本没有机会,而VIVO、OPPO派兵力等了20年,这是非常巧合的遭遇战。不是说多么有战略眼光,而是人家运气真的好,就跟我们早年做线上一样,我们运气真的好,不是有战略眼光。
小米从去年开始铺线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大概有了90多家店,我们希望用三年的时间铺1000家线下店,这样可以用三年的时间支撑我们100亿以上美金的流水。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本月排行

  1. 1【李永乐】品书:从一到无穷大

    9.6 GB

    76868546次浏览

    开放课程

  2. 2【张宏杰】历史学者:中西文明对比15讲

    9.7 GB

    4564635次浏览

    世界历史

  3. 3【马红漫】行为经济学通识课

    9.6 GB

    76575675次浏览

    金融频道

  4. 4【林超】给年轻人的跨学科工具箱

    9.6 GB

    5467676次浏览

    学习窍门

  5. 5【刘海龙】传播理论通识课

    9.8 GB

    657678865次浏览

    开放课程

  6. 6【建筑艺术】柳肃教授讲中西建筑文化

    9.8 GB

    4656775次浏览

    家居建材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